针对不同部位的头痛,该如何选穴治疗?
导读:头痛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中医学认为头痛的发生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系。头痛的病位在头,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肝经、督脉都有一定关系。
在针灸中,不同部位的头痛对应着不通经络的病变,具体选穴治疗也存在差异。那不同部位的头痛与经络的对应关系是如何呢?为什么如此定位?选择治疗的穴位是什么?其中蕴含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头痛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中医学认为头痛的发生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系。头痛的病位在头,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肝经、督脉都有一定关系。
西医学认为,头痛分为继发性头痛和原发性头痛两大类,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又称为功能性头痛;继发性头痛多是由于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如感染、高血压、或颅内病变等,又称为症状性头痛。
在针灸中,不同部位的头痛对应着不同经络的病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阳明头痛:足阳明经循行有:起于鼻,……,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寻发际,至额颅。”足阳明经分布于鼻子、前额部等部位,所以阳明头痛的部位多以前额、眉棱骨、鼻根部为主。
2
少阳头痛:足少阳经循行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足少阳经循行分布于颞部耳朵周围。所以少阳头痛部位主要在侧头部。
3
太阳头痛: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从巅至耳上角”,循行经过后枕部,项部,有一分支还联系到耳朵部位,在头顶纵横分布,这样的分布也解释了率谷穴治疗的偏正头痛为什么属于少阳、太阳头痛。足太阳经头痛的部位多在后枕部;或下连于项部。
4
厥阴头痛:足厥阴经循行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交于巅”,循行部位经过巅顶,所以足厥阴经头痛的部位主要在头顶部。
此外,除了在针灸中将头痛部位与经络循行对应,在中医内科中,常将头痛还分为外感、内伤两种类型:外感头痛:外感头痛发病较急,起病时,头痛常连及项背部,痛无休止。兼见畏风恶寒,口不渴,苔薄白等症状的多属于风寒头痛;兼见痛而胀满,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黄等症状的多属于风热头痛;伴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等症状的多为风湿头痛。
内伤头痛:头痛发病多较缓慢,可伴有头晕,痛势缠绵,时休时止,遇劳或情志刺激发作或加重等表现。
对于不同部位对应的经络头痛该如何选穴治疗呢? 对于经络辨证头痛的选择穴位治疗,总的原则为远近取穴相配合,选择头部局部穴位可以调和气血,通络止痛。上肢与下肢同名经选择穴位,可以起到疏导相应的经脉气血的作用。阳明头痛的选择穴位有:局部的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远端上肢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足下肢的阳明胃经的内庭穴。
少阳头痛局部选择穴位有:风池穴、太阳、率谷、阿是穴;远端上肢选择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下肢选择足少阳的胆经的足临泣。
厥阴头痛选择穴位有:局部选择百会、四神聪、阿是穴;远端上肢选择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下肢选择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
远近穴位配合,一上一下,同气相求,可以疏导阳明、少阳、太阳、厥阴气血,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