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医案分析:针药结合治疗44岁女性月经崩漏
导读:脾足太阴之脉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入腹”后马上就“属脾”,说明入腹的位置即腹壁即是脾。腹壁对腹内脏器有支撑、维系、固定和管理节律的作用,健脾也就要在腹壁相应穴位针刺或者艾灸。
编者按:本文来自程氏针灸第五代传承弟子李伟需
患者女,44岁,月经下血如冲,已近半月。针灸+自己艾灸隐白、百会有缓解,口服云南白药一天,无明显改善。
8月10日来到上海大诚中医门诊就诊。不伴有腹痛。眼睑黏膜苍白,舌质青白,裂纹,苔白燥,脉细滑数。嘱咐患者一定做一个血常规看贫血情况,情况差必须及时输血。尝试针灸治疗一次看有无改善,有改善可继续针灸并口服中药汤剂(患者自服参苓白术丸虽对证,但是此时丸剂已经如渴而凿井)。
患者平躺后,触诊腹部膨隆,张力高,是腹压高导致盆腔脏器功能障碍,才会引起月经紊乱,脾肾俱虚。针灸选程氏腹腔减压术,盆底肌刺激术,再刺脉调气血。
8月12日复诊,血量渐少,气短乏力。开归脾汤加减。
8月14日2次针灸后崩漏止住了。接下来治疗措施四部调经,健脾、养气血。
崩漏包括血崩和经漏
传统辨证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心脾两虚;
2、阴虚阳亢;
3、气虚;
4、血热。
而针灸医生更应该用经络辩证思维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疾病。
脾足太阴之脉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入腹”后马上就“属脾”,说明入腹的位置即腹壁即是脾。腹壁对腹内脏器有支撑、维系、固定和管理节律的作用,健脾也就要在腹壁相应穴位针刺或者艾灸。
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自觉白天困倦越来越少,身体逐渐有气力。舌苔可见逐渐有血色和润泽。下面是患者针灸治疗过程中几张舌照,对比一下面色,唇色,舌象变化。这类疾病一定是针+药结合治疗 。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