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少阳胆腑穴性辨证
导读: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的相关症状:“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可以理解为一个急性胆道疾病的患者,因为胆绞痛剧烈而不能转侧身体,引发心绞痛,胆汁上逆而口苦叹息,影响饮食消化而面色、肤色缺乏光泽~
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的相关症状:“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可以理解为一个急性胆道疾病的患者,因为胆绞痛剧烈而不能转侧身体,引发心绞痛,胆汁上逆而口苦叹息,影响饮食消化而面色、肤色缺乏光泽,此外这段描述实则建立了胆腑与下肢外侧的联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这样的“急性胆道疾病”在下肢可以找到一些明显的阳性反应点/区,那在治疗上又可以如何选择穴位呢?其中体现了怎样的经络辨证思维呢?
如阳陵泉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主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憺憺,恐如人将捕之,数唾、胁下支满、呕吐逆,髀引膝肌外廉痛,不仁、筋急,胆胀。”在用于治疗下肢痿痹、麻木的同时,更常用于头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胆、胁部病症,在临床上,治疗下肢下肢疾患的,多针刺阳陵泉的地部,甚至,直透阴陵泉。但是,不宜做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以避免刺中胫前动静脉。而治疗胆腑疾患的时候,多在阳陵泉到奇穴胆囊中间找阳性反应点,针刺0.8-1.2寸,如局部有微小静脉怒张、或痛点明显,也可以刺血拔罐,效果也很明显。
关于阳交穴,在《窦太师针经》中有记载:“治霍乱吐泄,足转筋疼”。外丘穴在《黄帝明堂经》中有记载:“主肤痛萎痹,胸胁支满,头痛、项内寒热,癫疾。”《针灸穴名解》中关于阳交穴有记载:“本穴为本经与阳维脉的交会处,又本穴挨近足太阳、阳明。故《针灸大成》谓本穴:“斜属三阳分肉之间,为阳维之郄穴。”犹足三阳与阳维脉四经之交会也,故名‘阳交’”。“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阳交之性当在治胆腑疾患的基础之上,兼偏头痛外感,神志病症,且阳交亦为“阳维之郄”,亦提示治下肢痿痹,转筋之性,故《黄帝明堂经》中有记载:“主寒厥、癫疾、惊狂、喉痹、胸满面肿。寒热,髀胫不收,喑不能言。”《穴名释义》中解释外丘:“本穴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为本经郄穴……此穴在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七寸,腓骨前缘。正当腓骨长肌之肌腹隆起处与趾总伸肌肌腹隆起处之间的凹陷中,其状如丘,故名外丘。故外丘之性当在治胆腑之疾的基础之上,偏重下肢痿痹之疾患,如《针方六集》中有:“阳厥,足外热,腰膝外踝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循经考穴编》中有:“主寒湿脚气”阳经郄穴之性也 以下光明、阳辅、悬钟之性,均在治疗胆腑疾患基础之上,各有偏重。如光明“主一切目疾”(《循经考穴编》),性偏于眼,《经穴释义汇解》中这样解释:“光明,即眼也。穴在足外踝上五寸,足少阳络,别走厥阴,少阳厥阴主眼,故穴主眼疾,使眼恢复光明,故以为名”;
如阳辅性偏于胸肺、咽喉,《黄帝明堂经》中有:“主腰痛如小锤居其中,佛然肿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喉痹”,《经穴释义汇解》中有:“穴为足少阳脉之经火穴,位在足外踝上四寸,因处辅骨之阳侧,故名阳辅”,其性应“经主喘咳寒热”之规律;如《针灸穴名解》中解释悬钟之名;“《白虎通·五行》云:‘钟,动也。’阳气动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养生家称为‘黄钟’。本穴位于下肢,而能兼治上焦各证,犹《易经》所谓‘乾德之隐,得时飞跃,发挥大用也。’又本经循人体两侧向下垂行,未及于足,有如悬象,故名‘悬钟”,又名‘绝骨”。
以上诸穴对胆腑相关疾患都有较好的作用。【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