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分享:后背凉,别忽略了督脉
导读: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后背凉的患者,尤其是上背部凉者居多,女性多见,围绝经期女性更多见,多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伴有汗多,患者自述上背凉甚,常需要穿一个棉坎肩,治疗时以交感神经刺激为主,配合以大椎为主的督脉针刺。
编者按:本医案来自程氏针灸第五代学术继承人田素领
57岁男性,2年前颈部外伤,颈椎3-5阶段骨折,手术后留置钢钉,卧床近4个月,出现上下肢运动障碍,经康复治疗后,刻下:患者双手拘急感,大腿后侧牵扯发紧,后背发凉,以上背部为主,乏力,腹胀,大便不畅。
舌暗苔中后白略厚底瘀
脉细弦
诊断:痹症
证型:气虚血瘀,痰浊阻络
一诊:颈夹脊(3-5节段为主),臂丛神经点,手五里,曲池,三阳络,针灸后反馈双手拘急感减轻,颈部轻快。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二诊:患者着重强调上背部凉,针对该症状针刺:大椎、胸椎1-7棘突下,针刺地部。
三诊:项背凉减轻
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后背凉的患者,尤其是上背部凉者居多,女性多见,围绝经期女性更多见,多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伴有汗多,患者自述上背凉甚,常需要穿一个棉坎肩,治疗时以交感神经刺激为主,配合以大椎为主的督脉针刺。该患者症状由于颈部外伤引起局部神经血管的损伤,甚至影响到脊髓,虽有四肢症状,但病本在颈部,所以针灸重点放在颈部夹脊,松解肌肉韧带,肢体穴位以肌肉松解为主,降低肌张力。
针对患者背部凉的问题,以大椎穴为主,地部针刺,针尖沿棘突下方略向上,针刺1.5寸,穿过棘上韧带后继续深入至黄韧带,出现针感向下传导(颈部有瘢痕,未向上传导),起到振奋阳气的作用,胸1-7椎棘突下针刺方法同大椎。
临床中有一些出现”富贵包”的患者,也伴有上背部凉,同样用督脉地部针刺法,配合上艾灸,也起到了很好地效果。
3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有研究表明,督脉艾灸较膀胱经艾灸其温热作用更强,但无针刺对照研究。夹脊穴或者背俞穴是影响内脏节律,而背部督脉穴由于其地部靠近脊髓,可以影响中枢节律,与“脑”的联系更加密切。
大椎是手足三阳与督脉的交会穴,属于“阳中之阳”,统领一身阳气。《素问刺要论》曰:“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了针刺深度的重要性,大椎的解剖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肌组织、棘上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针刺大椎穴引起危险的器官是脊髓,在其横断面的中央区是神经细胞核团组成的灰质,其中心有中央管,外面是由上下传导束组成的脊髓白质。如果针刺大椎过深,超过黄韧带易伤及脊髓,所以大椎针刺至黄韧带,可配合小幅度震颤,以影响脊髓节律。不光振奋阳气,亦可以对“脑”的神志疾病进行调整。【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