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到底治疗何种头痛?
导读:《灵枢经脉》中对于足少阳胆经病候的一段描述为:“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虐,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灵枢·经脉》中对于足少阳胆经病候的一段描述为: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虐,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1. 血管痉挛性偏头痛 首先,“头痛”后面紧跟着的词是“颔痛”。“颔”有两个涵义:一是指腮下,即下颌的下方,结喉的两旁,腮的部位;二是指耳前上方的颞部,即上耳根前上方的颞部。虽然这两个部位均在足少阳经脉循行的路线上,但由于前面说到头痛,那后面必定要描述头痛的部位。又因颔在颈部而不在头部,所以这里说的“颔”应指耳前上方的颞部。对应我们现代医学中所描述的血管痉挛性的偏头痛。
后面紧接着为“目锐眦痛”。目锐眦即外侧眼角,这个部位也是偏头痛引起放射性的部位。偏头痛患者如果是典型的血管痉挛性疼痛,按照血管的分布,它的疼痛始发点往往是在颞部血管分布的部位,然后眼睛的部位呈放射性分布。所以往往这种疼痛会沿着血管走行的方向,放射到阳白、瞳子髎或丝竹空。因此,“目锐眦痛”其实也是偏头痛的一个兼症。
古代文献中记载治疗偏头痛的穴位大多出自足少阳经,且穴位多集中在颞部。比如悬颅,正营,颔厌,率谷,丝竹空,耳和髎等等。
《类经图翼》中对“率谷”描述到:“主治脑病,两头角痛,胃膈寒痰,烦闷呕吐,酒后皮风,肤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对“悬颅”记载:“治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眦赤,身热齿痛,面肤赤痛。”《针灸大成》对“正营”描述为:“主目眩瞑,头项偏痛,牙齿痛,唇吻急强,齿龋痛。”
《针灸甲乙经》中对“颔厌”描述为:“目眩无所见,偏头痛,引外眦而急颔厌主之。”
《玉龙歌》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由此可见,“头痛,颔痛,目锐眦痛”描述的是少阳头痛的一种典型情况,即颞部的血管痉挛性的头痛,并且呈放射状到目锐眦的部位。
2. 外感头痛 后面描述的就是另外一种头痛了,“缺盆中肿痛,腋下肿,”实际上形容的是颈和颞的淋巴结的肿大,大多见于急性的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在颈部和腋窝部出现的一些急性炎性反应。《灵枢·痈疽》篇中有这样的描述:“发于腋下赤坚者,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瘿”,这与前文的头痛看起来是不相关联的,但是后面继续描述了“汗出振寒,疟”,“汗出振寒”这是外感,往来寒热正是少阳病的主症,张仲景称之为“如疟状”,所以后面又加了“疟”,来强调寒热往来的少阳主证的特点。
所以这是由于外感引起的头痛,它会引起颈部或者腋窝部的淋巴结肿大,导致颈肩部肌肉发生拘挛,而进一步加重头部疼痛。而这样的头痛往往和太阳头痛是混淆不清的。
因此,这条经脉能够治疗的头痛,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典型的偏头痛,疼痛部位在颞部,疼痛会放射到外侧眼角的区域,是现代医学当中的神经血管性的头痛 而另外一种情况引起的头痛,是邪克少阳引起的外感头痛。正邪交争,正胜于邪,则发热,邪胜于正,则恶寒。所以它是寒热往来的疟的症状,若炎性反应比较严重的话,可伴有颈侧和腋下的淋巴结的肿大,所以当颈侧,也就是缺盆这个部位出现了紧张的炎性反应时,往往考虑是肿痛导致了肌肉的过度紧张痉挛或者刺激,特别是刺激到枕小神经的部位而引起这种侧面的头痛,而这种头痛往往是和太阳头痛又无法严格的区分开来。
在临床当中,外感头痛、太阳头痛、少阳头痛之间可能无法准确的界定。而枕大神经痛和枕小神经痛往往也并见,外感因素和肌肉紧张因素两者之间又具备一些相关性,所以我们现代医学当中,把它笼统的称为叫颈源性的偏头痛。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