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难受好几天,吃药是难解决的
导读:女性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疼痛连及腰骶部,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叫“经行腹痛”,主要是由于包公气血运行不畅,经行涩滞不畅,不通则痛。临床一般可分为虚实两类。
很多女性在每个月的“那几天”被痛经折磨的面色憔悴,寝食难安,甚至还会呕吐腹泻、头痛背痛,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女性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疼痛连及腰骶部,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叫“经行腹痛”,主要是由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经行涩滞不畅,不通则痛。临床一般可分为虚实两类。西医学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 常见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女性。由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等。
穴药来帮忙——穴位速记口诀痛经止痛,郄穴地机,寒者用灸
非寒点揉,经前配合,点三阴交。
地机穴地机穴在小腿的内侧,胫骨内侧髁下凹陷处四横指的位置。地机穴是足太阴脾经的郄穴。中医学认为,脾有生血和统血的作用,脾所生、所统的血,直接为子宫的行经提供物质基础。郄穴为气血深藏聚积之处,能疏调脾经经气,通调任脉气机,因此可以达到调经止痛的功效。
有痛经症状的女性,在每个月月经前几天和月经期间,可以自己用力点按地机穴,并且维持一段时间,直到疼痛缓解。快速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在阴陵泉直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三阴交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的地方,在人体的下肢有三条属阴的经脉,分别是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三阴交就是这三条经脉的交汇。我们都知道,肝管理人体的气机,有疏泄的功能;脾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肾是先天之本,藏于先天的精气,主人体的生长发育、骨骼强壮等。人体的气血全部都归这三个脏腑管理,所以三条经脉交汇的三阴交对气血的调节特别有帮助。
如果你有月经不调的苦恼,不妨按照这个方法试一试,在每次月经前一周左右的时间点揉三阴交,因为点揉法可以起到持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拇指立起来,放在三阴交的穴位上,向胫骨内抠按,揉大约一分钟,停下来再揉一分钟,反复5—6次。
快速取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实证痛经多由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或经期受寒饮冷,冒雨涉水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典型症状为腹痛多在经前或经期疼痛剧烈,拒按,经色紫红或紫黑,血块。
穴药来帮忙——穴位速记口诀
实证痛经,因寒因郁,疏肝行气
期门太冲,散寒止痛,重掐合谷。
伴乳房胀痛,舌有瘀斑多为气滞血瘀。月经前,是气血最为充盛之时,而这个时候也最容易出现气血瘀滞、肝气不舒。应取期门、太冲、合谷。期门为肝之募穴,疏肝健脾,理气活血。太冲是肝经原穴,可疏肝解郁。配合谷可调气血,通经止痛。虚症痛经,气血不足,寒凝胞宫,
经前几日,艾灸关元,温经止痛。
关元穴,艾火助之,元气之根,脐下3寸,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延年益寿。位于人体腹部正中肚脐下面,除大拇指外其4指并拢宽的位置处。将艾条点燃后,熏灼关元穴,距离以感觉温热,但不烫为标准。至热力开始向关元穴内,即小腹内渗透时,再坚持5—10分钟,这种热会逐渐向四周放散,直至整个腹部。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