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护膝少不了:中医教您舒筋通络疗膝痛
导读:三九天天气寒冷,膝关节又因其周围肌腱、韧带较多,血管分布较少,寒凝经脉,不通则痛。治疗上我们以通经活络、疏风散寒为主。
中医认为,膝痛多属于“痹证”范畴
痹病是指因人体本身的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无论是风寒还是风热,患上膝痛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原因,就是身体本身虚弱。正是由于这些邪气不能由自身的正气驱赶到身外,停留、瘀滞在肌肉、筋骨、关节中,才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诱发本病。 三九天天气寒冷,膝关节又因其周围肌腱、韧带较多,血管分布较少,寒凝经脉,不通则痛。治疗上我们以通经活络、疏风散寒为主。穴位可以选择梁丘、血海、阳陵泉、阴陵泉、膝关、膝阳关、委中、承山、阿是穴(膝部的压痛点)。
今天我们重点给大家介绍膝周几个穴位,即梁丘、血海、阳陵泉、阴陵泉。这四个穴位以膝关节为中心分布,点按这四个膝周穴位,可以起到疏通膝部气血,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梁 丘
梁丘足阳明胃经郄穴。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将髀骨喻为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这堰堤上边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
取穴时要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即梁丘穴的体表定位。它具有通经利节,和胃止痛的功效。主治急性胃痛,乳痈,膝肿痛,下肢不遂等病症。
《针灸大成》中记载梁丘穴:“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说明其主要治疗寒邪入侵所致膝关节肿痛。
#血 海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血海穴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中医上讲,脾统血,血液的运行由脾来统一管理,同时它也是气血生成的源头。此穴在膝盖的上头,脾经从足走头,气血到这里逐渐旺盛,而脾胃生成的气血也汇聚到这里,这就好像海纳百川一样,到这里一起汇合。所以说血海是汇聚气血的海洋。
《会元针灸学》载: “血海者,是心生血、肝藏血、肾助血,肾之阴谷,肝之曲泉,脾之阴陵泉皆生潮之处,三阴并行,通血之要路。”
因此,血海调血,是其统血、生血、摄血、活血的有机体现,具有促生新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效,为治疗血证的要穴。现代医学证明,血海对血液系统有良好的调整作用,且不同的针刺手法对穴区血流灌注量影响不同。如针刺血海穴可使血液流变学、凝血现象和甲皱微循环多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按摩血海最好的时间是每天上午9~11点,因为这个时间段是脾经经气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处于上升阶段。每侧穴位按揉5分钟,力量不要太大,有酸胀感就可以了。
阳陵泉和阴陵泉是一对对穴,他们除了各有各的作用外,还善于打配合战。
#阳陵泉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八会穴之筋会。
《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经络中的筋,大约与现代解剖概念中的肌肉、肌腱以及关节软骨相近。因此,肩肘、腰腿的疼痛、驰缓或痉挛,都是阳陵泉的主要治疗范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曰:“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当患有筋病时,我们往往可以在阳陵泉处可摸到皮下肌肉有硬结,这时可通过按揉或针刺的方法将硬结散开。另外,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擅长治疗六腑病症,可疏肝利胆,尤其擅长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绞痛,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以及口苦,易怒等胆火上扰的病症。当胆囊炎急性发作,疼痛剧烈时,一定要用力点按并且至少坚持10秒才能起到效果。#阴陵泉
阴陵泉出自《灵枢本输第二》:“脾出于隐白--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五腧穴之合穴,在五行属水,为脾经之气从足走腹深入脾脏之穴,亦为脾土与肾水相通之穴,土能运化水湿助肾行水,此穴主之。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是脾经脉气所注之处,具有健脾化湿,通利三焦,清热利尿的作用,是健脾祛湿利水要穴,主治水肿,暴泄,黄疸,小便不利,遗精等症。
现代研究还表明,针刺阴陵泉有调节膀胱张力的作用,松弛者使张力增加,扩张者可使之紧张,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