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试试这几个穴位
导读:慢性咽炎在中医学中属于“喉痹”的范畴,是肺系疾病中的多发病。《黄帝内经》 记载:“一阴一阳结而为喉痹”,《诸病源候论》言“脏腑冷热不调, 气下哽涩, 结搏于喉间, 吞吐不利, 或塞, 或痛, 故言咽喉不利”。
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多分为咽部表现和全身表现。咽部表现为咽部不适感、异物感,患者出现频繁吞咽的动作,严重者咽部有痛感、灼烧感,分泌物增多且不易咯出,患者常有清嗓子的动作。全身症状多表现为张口呼吸,晨起时出现刺激性咳嗽或刷牙时恶心干呕等。
慢性咽炎的病因一般为
细菌、病毒感染,气管、喉、支气管、鼻腔、牙龈、口腔等邻近器官的急慢性炎症, 沿着黏膜、黏膜下组织、局部淋巴以及血液循环影响到咽部, 或者炎性分泌物反复刺激咽部,又或者鼻的呼吸受到阻碍而被迫张口呼吸等,都可以导致慢性咽炎的发作。还可受到季节、气候因素的影响,低温可能导致咽部的黏膜血管收缩, 减少吞噬细胞数目, 降低局部抵抗能力;干燥的环境会影响咽纤毛的蠕动和黏液的分泌,从而降低了对周围空气的清洁以及湿润作用, 导致咽部黏膜受损,从而引起慢性咽炎。另外,慢性咽炎还多见于教师、演员等嗓音工作者,由于长期说话刺激咽喉部,引起慢性充血而致病。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针灸治疗慢性咽炎存在一定的取经用穴规律:
1
多用肺经、肾经和任脉经穴, 体现了循经取穴,即“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原理。正如《灵枢·经别》中所记载的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经别循行于咽喉所在部位;《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素问·骨空论》记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至咽喉, 上颐循面入目。”慢性咽炎多以阴虚为主,多因肺肾阴虚、津伤失养、或过用伤络、气血痰瘀互结等致病,治法应以滋阴利咽为主。所以临床多选用循经咽的阴经经脉,以调动全身阴气祛除咽喉虚热。
2
重视咽喉所在的颈项部穴位,体现局部及邻近取穴原则,即“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的原则。临床多选用咽喉部穴位如廉泉、大迎、天鼎、扶突等,这些穴位能较好的改善咽喉局部微循环、通利咽喉部经络,以达到清利咽喉、消肿散结、疏理经气的效果。
另外,临床治疗慢性咽炎也非常重视特定穴的配伍,如列缺配照海、照海配太溪以及天突配列缺。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络穴, 联络手阳明大肠经,又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一针通三经,可宣肺泻火、滋阴润肺利咽。照海属少阴肾经,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针刺照海穴可补肾益阴,泻火通经利咽。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具有滋肾降火的功效。天突属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 能调动全身的阴气和精津以滋肾降火、开窍利咽。二穴组合治疗相合处咽喉之病症效佳。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