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代谢类问题,遇到不同的症状,针刺也有一定的不同
导读: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小肠和大肠都在我们的腹腔之内,其蠕动节律不同,小肠的蠕动比较滑利,而大肠的蠕动比较缓慢,在病理情况下两者蠕动的节律容易互相影响,从而影响人体的排泄和吸收。
水分穴为任脉上的穴位,在肚脐正中上一寸,在解剖位置上,从大的角度上看,脐上为胃,脐下为肠;从小的角度来看,水分穴下刚好是大肠和小肠的分界区。处于如此特殊的位置,对大小肠蠕动紊乱引起的一系列代谢问题,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都一定效果。这些代谢类问题,为什么选择水分穴?相应的操作方法又是如何呢?
“水”多指的是人体当中的阴液,分水就是把这种阴液的部分进行有效的分割,好的加以利用吸收,不好的排出,所以这种分水的穴位恰恰就位于大肠和小肠之间的关键部位,在临床中多选择艾灸或针刺的方法。
艾灸时,时间不要太长(20-40分钟),短时间的热刺激能对肌筋膜起到一个放松、舒缓的作用,若时间过长,反而会造成肌筋膜的挛缩。
针刺时,遇到不同的症状,针刺也有一定的不同。 第一针刺水分天部之天
直刺,针尖止于腹白线上
会感觉针感弥散,放松。腹白线上的穴位容易产生弥散样针感,如水分、气海;其中气海较容易产生下腹部弥散样针感,水分则是偏全腹部的弥散。 主治:应肌(腹直肌) 主痉,脊强里急,腹中拘急痛。(*痉:肌肉较长时间的痉挛。*脊强:拮抗肌紧张。*里急、腹中拘急痛:内脏疾病在体表反应。) 第二浅刺天之地部
针尖位于脏腹膜与壁腹膜之间
会产生弥散感觉,可以调节代谢,治疗“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不得息”。 第三直刺人部
针尖在横结肠系膜
会出现嗳气、肠蠕动等反应,可以治疗腹泻、腹胀;特别适合大肠和小肠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如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肠蠕动比较差,大小肠之间的蠕动比较差,此时针刺时,往往有疼痛,但是一旦进去以后肠道蠕动分开,出现上下传动的针感。也是体现“水分”名称的功能——促进大小肠相对分离运动。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