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带下病
导读:正常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流的一种无色、黏稠、无臭液体,其量不多。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及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至于行经期间、经前或妊娠带下稍有增多者,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正常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流的一种无色、黏稠、无臭液体,其量不多。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及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至于行经期间、经前或妊娠带下稍有增多者,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中女性生殖系统的各类炎症所致的白带异常皆可归于此病,如常见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其临床表现常为带下量多,质稀或黏,色淡白,有异味,多数患者伴有腰骶酸痛、小腹憋胀不适、神疲肢倦、小腹冷感等全身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带下病在育龄已婚妇女中的患病率高达30.69%。中医认为
中医认为带下病多由冲任不固,带脉失约,以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外感湿毒,郁而化热,或饮食劳倦,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而化热,湿热下注;或素体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或产后房劳,亦可导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遂致带下。临床辨证主要为脾虚证、肾阳虚证、湿热下注证、阴虚夹湿证、湿毒蕴结证。
古代医家多从脾胃论治带下病,如李东垣曰:“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认为脾胃虚损是带下病产生的主要病因,脾胃虚损,阳气下陷,伏合阴火,加之脾虚,水湿不化,致使湿热相合下注而成带下淋漓;《兰室秘藏·妇人门》中记载“中有白带者,脉必弦细,寒作于中。中有赤带者,其脉洪数疾,热明矣,必腰痛或脐下痛,临经欲行,先见寒热往来,两胁急缩,兼脾胃证出见,或四肢困热,心烦不得眠卧,心下急,宜大补脾胃而升举血气,可一服而愈。”对于带下病的治疗多以温补中焦脾胃,促进脾胃运化功能,使水湿之邪得以温化,则带下自除也。《傅青主女科》记载“夫带下俱是湿症……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强调带下病与湿邪密切相关,而水湿不运旨在脾虚,故傅氏首创完带汤治疗白带。
《竹林女科证治》曰:“肥人气虚生痰,多下白带。宜服柴术六君汤,兼苍附导痰丸。”可见亦是从脾胃论治带下病。 又如《女科秘要》提出“妇人患带者最多,赤者属热,虚而兼火,白者属湿,虚而兼痰,治法总以补脾为主。”“形肥多痰,因虚兼湿,患白带,宜六君子汤,加升麻、柴胡、苍术、姜引,兼服苍莎导痰丸。”《女科经论》中记载“带下属脾胃气虚不能约制其水,而湿痰下坠者,宜二术、茯苓、柏、车前主之,佐以升提。”
现代医家也多从脾胃论治带下病,多用固冲汤、补中益气汤、完带汤等以补肾健脾固冲止带,调补冲任之气血,收敛冲任之滑脱。针灸治疗带下病以足少阳经、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多选择带脉、中极、阴陵泉。带脉穴可固摄带脉,调理经气;中极可清理下焦,利湿化浊;阴陵泉健脾祛湿止带。诸穴配伍,共奏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之功。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