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失眠的理、法、方、穴、术(一)
导读:心脾两虚型失眠主要表现为难于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体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其病症有初就寝难以入睡者;也有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者;还有时寐时醒,寐而不实,甚至整夜不能入寐者,兼见头晕、心痛、心悸、健忘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以参考失眠的治疗方式。
在中医学中,失眠的证型包括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肝火上扰、胃气不和证。
心脾两虚型失眠主要表现为难于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体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在[理]上,由于心脾两亏,血少神不守舍,故多梦易醒,健忘心悸;血不上荣,故面色少华而舌质色淡;脾失健运,则饮食无味;生化之源不足,血少气衰,故四肢疲倦,精神疲萎而脉见细弱。
在[法]上,需要补脾养心,取心经及脾经相关腧穴为主,针刺用补法,兼用灸法。
因失眠以心神不安为基本病机,故治疗时宁心安神为其大法。手少阴心经从心而出,气血通于心,因此心经为首选经脉。由于脾胃为生血之源,血为安神之物质基础。故取脾之背俞穴及脾经井穴。
在[方]上,选神门、三阴交、安眠穴、脾俞、心俞、隐白。

因为神门为手少阴心经输穴、原穴,在五脏中心藏神,故多认为神门为心气和神出入之门户,有宁心安神、开郁散结的功用。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也是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的交会穴,故具有通三经气血,治三脏疾病的作用。脾主运化而统血,肝主疏泄而藏血,肾中藏经,血能养神,精神可以互化互用,此乃三阴交可以治疗失眠的原理。
安眠穴为经外奇穴,位置在项部,翳风穴俞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对失眠具有较好的效果,使神安则夜卧能眠。
脾俞、心俞、隐白:其中,脾俞、心俞为背俞穴,穴位接近心、脾二脏,为二经脉气转输之处,主治心脾系统疾病。本病失眠属于心脾两虚者,用艾灸的方法,能补心脾之气,使气血生化有源,心神得安则夜卧能寐。
隐白穴为井穴,为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之处,为治疗失眠较好的穴位。
在[术]上,神门,用三才法直刺人部,震颤催气,飞旋补法;三阴交用程氏三才人部,震颤催气,飞旋补法,安眠,直刺三才人部,飞旋补法;心俞、脾俞,斜刺,飞旋补法。隐白色,以豆子大小的小艾柱施灸。
失眠除了心脾两虚症状之外,其它类型的症状又是如何呢?
心肾不交型:由于肾水不足,心火独亢,故表现为心烦不寐,健忘,心悸,梦遗,腰酸,舌质红,脉细数,腰酸,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均是阴亏于下,虚火上炎之征。肾阴不足,相火易动,故见头晕耳鸣等症。
肝火上扰型:由于肝火上炎,扰动心神,故多梦惊恐,肝火上攻头目,故头痛;肝气郁结,不得疏泄,久而化火,故性情急躁,肝火夹胆气上溢,故见口苦;火郁肝经,故胸胁胀痛。
胃气不和型:由于脾胃运化失常,食滞中焦,胃气不降反升,升降之道受阻,故脘闷胀气,胀痛不舒,大便不爽,因而影响失眠。
那其它证型的理法方穴术又是如何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