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竟然和脾胃有关系,你知道吗?
导读:《灵枢·营卫生会》中指出:“饮食水谷进入人体,由脾胃腐熟运化化生营卫精微,传输于肺,再通过肺布达五脏,营卫周身,若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盛,肌肉滑,气道通,昼精而夜瞑’。”可见,从脾胃论治失眠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一个重要思想。
生活中经常听人:哎呀,今天吃太饱了,睡不着呀”;
或是“每天晚上肚子咕噜咕噜叫的我睡不着”;
又或是“今天胃痛胃胀睡不着”
......
这些“睡不着”都与胃有关系,为什么胃会影响到睡觉呢?胃与睡觉的关系是如何的呢?对于这种“睡不着”又应该如何调理呢?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
在中医学中,情志不遂、肝阳扰动、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会引起失眠;惊恐、房劳伤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会引起失眠。
在西医学中,失眠被认为是由于长期过度紧张脑力劳动、强烈的思想情绪波动、久病后体质虚弱等,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相互失衡,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起。
脾胃对睡眠也有很大的影响。《灵枢·营卫生会》中指出:“饮食水谷进入人体,由脾胃腐熟运化化生营卫精微,传输于肺,再通过肺布达五脏,营卫周身,若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盛,肌肉滑,气道通,昼精而夜瞑’。”可见,从脾胃论治失眠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一个重要思想。
临床常见的脾胃功能失调的病因较多,如饮食不节,耗损脾胃;外感六淫之邪,直中中焦;或劳思忧虑,七情所犯,情志不遂,肝郁克脾;或长年久病,滥用药物以致脾胃虚劳;或久病之体变生他病,损及后天脾胃,均可以导致失眠。因此,从“调和脾胃”的思路治疗失眠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思路,脾胃失和导致的不寐当以“和胃”为主。
当失眠是由脾胃问题引起的,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个穴位治疗:
中脘穴:胃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也是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的交会穴,具有调理中焦,升清降浊的功效,治疗胃痛、呕吐、吞酸、腹胀等。
足三里:足阳明经的合穴,合治内腑,“主逆气而泻”,“肚腹三里留”,故可通降胃气,是脾胃病的要穴,主治呕吐、胃痛、噎膈、腹胀、纳差等。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手厥阴经脉下膈络三焦,阴维脉主一身之里,其是动所生病中有“苦心痛”。内关有宣通上下两焦气机的作用,解心郁,清胸胁热,不仅可治疗心痛、心悸,更可治疗胃痛、呕吐等胃病。
公孙: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主治胃痛、呕吐等功能,内关与公孙同用,可治疗胃心胸等方面的疾病。
脾俞、胃俞:分别为脾胃的背俞穴,可健脾和胃,降逆止痛。胃俞与中脘同用,属俞募配穴,治疗胃脘痛具有良好效果。
若是发现自己的失眠是由于脾胃引起的,不防试试用以上的穴位。
健胃消食日常保健方法
药王孙思邈曾写到:“腹宜常摩,可祛百病”。腹部按摩可以使肠胃等脏器分泌功能活跃,明显改善大小肠蠕动功能,调节人体的消化排泄功能。
具体操作方法是以肚脐为中心,双手掌叠放于腹部,顺时针反复摩动,动作宜缓,30—50次为佳。
这样按揉不仅可以促进肠胃蠕动,还能刺激到与肚脐相平的与肠胃功能密切相关的两个穴位:天枢、打横。天枢约在肚脐旁三指宽,腹直肌的边缘处,大横在肚脐旁六指宽。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