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养生防病艾灸12背俞穴
导读:进入冬季之后,天气转为寒凉,在寒冷的季节中我们身体的毛细血管受到寒冷的刺激会收缩,所以在中医里有句话叫寒主收引,这个时候有些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朋友会出现下肢寒凉、膝关节疼痛等情况,冬季老寒腿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峰期,如高血压骤然升高,心肌梗塞,冠心病等发生。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会引起发作性的胸痛或胸部不适,这就是临床所说的心绞痛。
心绞痛是心脏缺血反射到身体表面所感觉的疼痛,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常发生,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类制剂后消失。
针对已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在冬季更应加强防护,防止病情加重出现心绞痛的症状。心绞痛发作时,常用方法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而服用硝酸甘油是被动的办法亡羊补牢,我们应该主动出击预防心绞痛。在穴位保健方面,建议点按膻中、内关、阴郄三穴。

【使用方法】 每日起床前点按或掐按,配合呼吸,随呼气慢慢下按,随吸气慢慢抬起。每穴5分钟,强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
因早晨温度偏低,自然界的阳气还未充盛;同时早晨身体由安静的睡眠状态,过渡到白天的运动状态,耗氧量、心做功将增大,相应的心脏的负荷也将增大。因此这个时候点按膻中、内关、阴郄就是在给心脏加油添动力,能有效地预防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依据中医的经络理论,人体经络是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如果遭遇寒湿等病邪的侵犯,人体经络往往会遭受闭阻,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药物和温热作用,温暖肌肤经脉,以活血通络,因此能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另外,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人的免疫功能正常,则抵抗力强,疾病便不易产生。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均分布于背腰部,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其位置大体和对应脏腑所在的位置相对应,如肺在五脏之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背俞穴中的位置也最高,肾的位置在五脏中的位置最低,所以肾俞穴的位置也相应的最低,共有12个背俞穴。
背俞穴可以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也可以用来诊查和治疗对应脏腑的病症,当脏腑功能有异常时,在背俞穴局部可能出现各种异常的反应,如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温度等的变化,如泌尿系统疾病在肾俞穴附近会出现结节,压痛等阳性反应,呼吸系统疾病在肺俞穴附近会出现阳性反应,心血管疾病在心俞穴附近会出现阳性反应,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在脾俞,胃俞穴附近会出现反应。当出现阳性反应时,取对应的背俞穴可以治疗对应的脏腑及脏腑相关疾病。
进入冬季之后,天气转为寒凉,在寒冷的季节中我们身体的毛细血管受到寒冷的刺激会收缩,所以在中医里有句话叫寒主收引,这个时候有些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朋友会出现下肢寒凉、膝关节疼痛等情况,冬季老寒腿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
我们可以选择肾俞穴,用艾灸的方法灸5-10分钟,这个地方热了,并且这个热能往腰里渗透、放射就可以了,隔天灸、每天灸都可以,如果你的下肢寒凉的症状比较重,建议你每天灸5-15分钟。平素有慢性肾炎,遗尿等疾病的患者,也可以隔姜灸肾俞穴。
对于已经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感冒等的患者,可以选择在症状轻微的缓解时期,点按肺俞穴对脏腑进行调节,肺俞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冬季如果进食较多的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胃阳不足,虚寒内生,寒凝气滞不通就会出现脾阳虚衰胃脘冷痛的症状,不能消化吸收、运输水谷精微,就会出现泄泻的症状,在脾俞,胃俞穴也会出现相应的压痛、结节等阳性反应点。
这时候除了限制生冷食物的摄入外,还可以通过隔姜灸脾俞穴,胃俞穴,起到温补阳气,调理脾胃的作用。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穴在脾俞穴下一寸,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