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耳鸣的耳前三穴
导读:听会,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基本都经历过耳鸣,有的人耳鸣会在几分钟内消失,有的耳鸣会持续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年。除了疾病之外,以下几个原因都可能引发耳鸣:
1.生活噪音大
2.长时间使用耳机,好多朋友都喜欢在地铁上戴着耳机,但是由于地铁上噪音大,我们不得不调高耳机声音,这种情况下对我们耳朵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3.高盐高糖饮食。
4.头颈部外伤。
5.焦虑情绪。
6.药物因素等等。如果耳鸣是短暂性、一过性的,可暂时不就医,如果长期持续耳鸣,不论轻重,越早治疗越好。
我们说耳鸣是人耳在缺乏外部声源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异常声音感觉。而导致这种异常感觉发生的原因却很多,例如病毒性的听神经损伤会造成遗留症状耳鸣,一旦神经损伤就很难恢复了,急性期之后治疗效果就不太明显了。例如血管痉挛引起的耳鸣,可以有受凉、情绪激动或颈肩的肌肉紧张,造成耳部供血的短时缺血障碍。这种情况的耳鸣大多声音比较响亮,如风声轰轰声,如果及时改善了血管痉挛,症状会有所缓解。当然还有我们最常见的老年性耳鸣耳聋,我们知道耳朵是一个螺旋状的结构,它的细胞是单层排列的,耳蜗里边的听毛细胞,有很多的小纤毛飘来飘去,外边的声波进来以后,通过它来接收、转化为我们身体可以听到的声音。这个细胞如果想给它供血的话,为了防止我们听到血流的声音,所以给它供血的血管都特别的细小,甚至细窄到只允许一个血细胞通过,所以一旦这个外周的血流速度减缓,或者血液粘稠度增加,耳朵就特别容易出现堵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老年性的缓慢进程的耳鸣,这时候耳鸣、耳聋就开始出现了。
中医治疗耳鸣多从肝论治,肝主疏泄,可调节一身之气机运行,气机不畅,可致瘀血或血行不畅而致耳窍不得濡养,产生耳鸣、耳聋;气滞则郁而化火,肝火随经络上袭清窍,而致耳鸣、耳聋;气机不畅还可致气机上逆,气血逆乱扰于耳窍则耳鸣。从心论治,心主神明,耳司听觉,受心支配;心主血脉,血可上奉清窍则耳聪敏。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耳窍得气血濡养方可维持正常功能。脾虚也是耳鸣耳聋的主要病因,脾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承耳窍,而致耳鸣耳聋。肾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灵枢·五阅五使》:“耳者,肾之官也。”所以肾精亏虚,耳不能得到濡养,也可导致耳鸣、耳聋的发生。
针灸治疗耳鸣多选择耳前三穴,即耳门、听宫、听会
耳门,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等。
听宫,出自《灵枢·刺节真邪》,属手太阳小肠经。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针灸甲乙经》记载:“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穴下布有面神经分支及耳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聋哑,癫狂,齿痛及神经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炎等。
听会,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斜,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