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医案分享: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诊治方法
导读:利胆抑酸术,抑酸护胃。针刺分别刺到胃下口和胃上口,增强其括约肌收缩,阻止胆汁反流。
患者情况
高某,女,59岁
主诉:反酸,口苦,眼干半年余。
现病史:反酸,烧心,善呔息,四末不温,口气重,心烦。
四诊:舌质暗,舌体胖,边尖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反酸,肝胃不和。
病位:足少阳,足阳明。
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
2019年10月13日,到北京大诚中医针灸医院就诊,经程凯教授首诊开出中药处方和针灸治疗方案后,转诊金玉梅大夫针刺调理。经过三诊,患者反胃、烧心症状消失。
金玉梅医师是程氏针灸第五代传承弟子,师从妇科专家姜坤教授多年,师从程凯教授学习程氏针灸。擅长针药结合治疗:月经病、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妇科炎症、不孕症、女性性功能障碍等妇科病;颈肩痛、腰腿痛等疼痛行疾病。
治疗方案:程氏三才针法,三才罐法,耳针,刺血,艾灸结合中药治疗。
程氏三才针法:利胆抑酸术+太溪左侧动脉壁刺激利胆抑酸术,抑酸护胃。针刺分别刺到胃下口和胃上口,增强其括约肌收缩,阻止胆汁反流。
太溪左侧动脉壁刺激人之天部+阳陵泉地部,迅速减轻口热咽干,唾如粘胶,口苦症状。
气海:人部。入腹腔刺激到小肠的小肠壁或肠系膜,促进肠胃蠕动,小肠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当小肠蠕动加快时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补中气。
应用气逆气喘,加灸。
三才罐法:胆囊穴刺血拔罐。清胆火,利胆通腑。
耳针:胰胆,食道,耳中,心脏点。
中药7剂,利胆抑酸,疏肝和胃。嘱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0月20日,二诊
主诉症状:口苦,夜间重,烧心减弱,四末不温。脉弦。
治疗主体思路不变,加水罐。部位:肝俞、胆俞
小竹罐的热力和久置引起穴区吸力,强化对肝胆俞的刺激作用,提高肝胆功能;
三才罐法:天部,膀胱经第二侧线闪罐,放松肌肉和神经系统。
诊断:舌质红,苔微黄稍腻,脉弦。
11月6日,三诊,无反胃烧心症状。
小结反流和烧心是本病最常见和典型的症状。常发生于餐后1小时,卧位、弯腰或腹内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病人也可发生于夜间睡眠时。食管外症状由反流刺激或损伤食管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引起,如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和牙蚀症。少部分病人以咽喉炎、慢性咳嗽或哮喘为首发或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发生吸入性肺炎,甚至出现肺间质纤维化。部分病人诉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或堵塞感,但无吞咽困难,称为癔球症,目前也认为与GERD有关。
其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
本病常复发。治疗此病程氏利胆抑酸术从标本两部分出发,治标迅速减轻症状;治本病位在胃在胆,临床上结合经络诊断。如在诊断经络过程中,发现患者腹内压增高,治疗的同时应用程氏腹腔减压术,配合相应的组穴治疗。
胃镜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病最准确的方法。
早发现,早对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施治是关键。
临证时程氏针灸尤重视经络辩证,总结出病变表现时的一般规律,实现以病归经,以经知脏,准确诊断。
程氏针灸强调经络辩证,其实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建立在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双重知识结构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如果说传统中医学更注重属性、归类、特点等抽象宏观概念,那么现代医学就更注重位置、结构、组成等具象微观概念。如果说经络辩证兼顾了抽象与具象两种认知方式,那么经络就可以承载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这种作用甚至是使命性的。――节选自《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