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针灸重庆针灸班学员分享:那些年我们错过的穴位
导读:《循经考穴编》载:“水分,一名分水。穴在脐上一寸,内为阑门,正当小肠下口。凡饮食入胃,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
学员分享
王胜江
昨天程凯老师的课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您讲的最多的几次“腹压”二字,还有“得膈肌者,得天下”,我现在把您这句话改了一下,我改成“得中焦者,得天下”,您这句话对我太重要了,虽然我在临川上经常用振腹治疗各种慢性病,包括您刚才发的小儿抽动的病例,我用振腹配合针灸都恢复的很快,但是从理论上解释总是自圆其说,您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万分感谢您!
南川针灸—李医生
感谢程凯教授的分享,听了您的课,茅塞顿开,一条康庄大道就在眼前的感觉,深刻感觉到了自身的不足,好在听了您的课,知道了应该努力的方向,再次感谢程教授,希望日后有机会能跟随您多学习更多的知识。太原—尹政先
程氏三才针法我从2017年开始接触学习,这次听程凯老师再次讲解,还继续学习那些年我们错过的穴位,学习解剖。曾用左滑肉门治疗情绪紧张类疾病,效果都很好。
活石
治疗一顽固性水肿案例给老师汇报,和大家分享: 80岁男性患者,体胖身高,双下肢浮肿半年多,下午尤甚,困重难忍。双足肿胀不能穿鞋。多方求治,口服大量利尿剂不能缓解。 按照程凯老师教的针法:水分穴,加内针阳池、阳溪、太渊治疗三天效果非常好,浮肿基本好了,患者说,下肢的水袋子解除了。感恩感谢恩师传承!<<<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穴位都有哪些穴位呢?
水分穴又有哪些不知道的秘密呢?
《循经考穴编》载:“水分,一名分水。穴在脐上一寸,内为阑门,正当小肠下口。凡饮食入胃,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 其居下脘之下,内应胰脏。又横结肠正由此处经过。胰脏有分解干湿之能,大肠为吸收水分之器。二者功能俱关于水,故名水分。亦即分解干湿之意也。中医古说,脐下为水腹,盖以小肠外围为水油,膀胱内容为溺水;又以本穴功能与三焦膀胱均有联系。故本穴功能治水。
从穴位的名称,我们应当想像它处于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从大的角度上看,脐上为胃,脐下为肠,从小的角度来看,水分穴下刚好是大肠和小肠的分界区。
《黄帝明堂经》记载:“主痉,脊强里急,腹中拘急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中:“治腹坚如鼓,水肿肠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得息。”
《窦太师针经》中记载:“腹胀,泻。余症看虚实补泻。”
《千金翼方》载其:“主水肿,胀满不能食,坚硬,灸日七壮至四百壮即止。”这种症状与肝硬化腹水类似。即《灵枢·胀论》"鼓胀"证:腹胀身皆大,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除了灸,是不是也可以用针呢?用灸又该灸到什么程度呢?
灸一般来说时间不要太长(20—40分钟),短时间的热刺激能对肌筋膜起到一个放松、舒缓的作用,若时间过长,反而会造成肌筋膜的挛缩。用针,该如何刺之?
针刺水分天部之天,针感弥散,放松。*腹白线上的穴位容易产生弥散样针感,如水分、气海;其中气海较容易产生下腹部弥散样针感,水分则是偏全腹部的弥散。
刺法:直刺,针尖止于腹白线上。
主治:应肌(腹直肌) 主痉,脊强里急,腹中拘急痛。
《黄帝明堂经》
*痉:肌肉较长时间的痉挛。
*脊强:拮抗肌紧张。
*里急、腹中拘急痛:内脏疾病在体表反应。
此时脊强的原因是源于腹肌紧张所造成的脊背代偿性受力,因而导致强痛不舒的现象。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