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诊治方法
导读:《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8年,长期服用激素控制症状,但服用激素后出现反复发作性水肿,表现为手足背、面部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根部舌苔白腻,脉沉细。
经络辨证:少阴、太阴合病处方组成:
针刺偏历、阴陵泉、丰隆、复溜、太冲透涌泉、水分、关元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灸法脾俞、肾俞、涌泉、水分、关元《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即认为人体的津液来源于水谷饮食,通过胃对水谷的受纳和腐熟及小肠的“分清别浊”之后,上输于脾,进而生成水谷之精。水谷之精上输于肺,肺宣发肃降将津液布散到全身,而后下传于膀胱,通过肾气的蒸腾气化,将代谢的液体排出体外。意在强调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通过肺的宣降、脾的转输、肾的气化,即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因此三焦在津液的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水肿又是如何生成的呢?
《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之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津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此条经文则是对水液代谢异常的解释,水液的输布功能失常,水液就会潴留,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而水肿之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治疗当以肺、脾、肾为主。临床观察可见长期服用激素的病人多表现为面色白,怕冷,浮肿,舌体胖大,有齿痕等一派阳虚之象。这是因为激素有明显的偏性,在发挥治疗效果的同时损伤了人体的阳气,因此益气温阳利水为其治疗原则。本例采用经络辨证,辨为少阴与太阴合病,其因何也?
《灵枢·经脉》中足少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可见,足少阴病候累及五脏,此例患者红斑狼疮病史八年,反复发作,久病入肾,为本,累及五脏,肿及全身,为标。上肢肿甚在心肺,下肢肿甚在肾,全身肿甚在脾,故辨少阴经证,合病太阴。 明确了水肿的产生过程,我们就可将经络定位在肺、脾、肾经为主。那经络辨证后更重要的是如何选穴?精准的选穴对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由组方我们可以看出,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的下合穴,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及小便不利诸症。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能通过别出的络脉治疗脾经的病证,加强阴陵泉之功效。复溜为肾之经穴,具有补肾调水之功效。太冲透刺涌泉穴,调肝补肾以利水。同时加用任脉的水分和关元,水分具有调理脾肾,利水消肿之功效。关元能够培补元阴、元阳,扶正以利水。脾俞、肾俞、涌泉、水分、关元等温针灸以加强温阳利水的功效,促进水液代谢。
本例阴陵泉健脾利水消肿,为主穴;配丰隆化痰解舌根(下焦)之白腻;配水分增强全身消肿之功;配关元、脾俞、肾俞、涌泉,针灸并用,取温阳利水之效;配复溜、偏历以通行水道。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