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右侧头部晕胀,颈肩背部僵硬
导读:针一次后患者腰骶部症状减轻,可以久坐。第二次小腿外侧酸胀症状消失,从原来的只能行走四五百米到能行走四五公里,治疗四次后患者的眩晕、颈肩部和手指等全部症状基本消失。
编者按:本文来自程氏针灸第五代传承弟子赵显峰
患者情况患者女,47岁,血压90/55,右侧头部平时晕胀,右侧颈部辐射到肩背部僵硬四五年。
春节期间有一个月持续症状:躺下后往右侧转身时眩晕严重,有时右无名指和小指放射疼,右腰至臀部平时酸,不能久坐,走路时臀部至下方感觉酸,僵硬,小腿外侧僵硬。
右侧转身不适并牵扯到右下腹。左侧C2C3横突压痛。右上肢做外旋动作时肩关节有响声。双侧完骨处有压痛,肚脐皱褶向右下腹,右大腿比左侧微粗,右浮郗有血络。左胁肋高于右侧,右侧股骨内旋位。右前中斜角肌压痛,头后仰时,T5-6棘突下压迫紧张感,右股骨内旋位,右侧外合阳压痛,1998年剖宫产,数年前摔倒伤及尾骨。
诊断:痹症(足太阳、足少阳经证) 针灸第一组:腰骶调形术
右维道快针、右五枢扎跳腹横肌放射至侧腰、右小腿合阳阿是(应该是腓肠肌外侧肌腹) 扎跳、右臀中肌梨状肌天部松解、右腰宜小肠俞松解、右次髎(竖棘肌止点)、脊中悬枢命门右侧夹脊松解。
第二组:颈肩调形术右肩贞、右肩井扎跳;左前中斜角肌的臂丛神经点、左天髎、左安眠;双侧玉枕(斜方肌止点)、大椎天人部松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肚脐皱褶斜向右下
左肋弓高
病案分析髂腰肌被牵拉,肚脐褶皱向右髂部,左肋代偿性突出,也证实力学关系的失衡。
大腿背侧肌力线改变,大腿小腿后外侧受力加大,右大腿比左大腿微粗,右浮郄有血络,影响血运
竖脊肌张力的变化
肩胛提肌拮抗斜角肌——斜角肌间隙,压迫臂丛神经——手指麻
背阔肌和斜方肌背部交错——影响颈向同侧屈
枕下肌群紧张——影响脑供血——头晕
用穴依据一、骶髂关节调节术
1、合阳,委阳
右合阳平刺至腓肠肌外侧头肌腹下,使腓肠肌抽动,因为股骨的内旋,大腿股二头肌长头的力线改变,小腿外侧肌肉的力点在合阳和委阳处受力加大,用合阳穴和委阳穴扎针。委阳是大腿背侧靠外和小腿背侧靠外的力学交错点(股二头肌长头和腓肠肌外侧头)委阳横向内刺扎腘肌,解决大腿和小腿背侧力的关系平衡问题
2、右维道快针,调节髂腰肌。右五枢针到腹横肌,针感传到右侧腰
右胞肓处扎跳梨状肌
在腰宜处先天部爪刺松解背阔肌筋膜,再斜向外刺,松解臀中肌。
3、右小肠腧针到地部,刺激骶髂关节后韧带
右次髎进针向上45度角扎到最长肌和腰髂肋肌之间来回抽动,松弛竖脊肌
脊中悬枢命门、夹脊,松解下后锯肌
二、颈肩调形
右肩贞、右肩井扎跳
左天髎、左安眠松解。背部的力学关系经常是“之”字形,该患者左侧安眠穴也有压痛,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又表述头后仰时T5~6椎间隙有压痛、紧迫感,这应该是颈夹肌受累所致。
1、 前中斜角肌之间的臂丛神经点点刺
双侧玉枕松解斜方肌的止点
大椎天部六个方向划开斜方肌,人部扎到头夹肌感传到头侧
效果:针一次后患者腰骶部症状减轻,可以久坐。第二次小腿外侧酸胀症状消失,从原来的只能行走四五百米到能行走四五公里,治疗四次后患者的眩晕、颈肩部和手指等全部症状基本消失。针灸第二次后患者肚脐的皱褶拉向右下腹的现象趋向恢复正常。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