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乏”来袭,缓解疲劳这个方法最实用
导读:处暑时节,对于大部分地区而言,气候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为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人体也处于“阳收阴长”阶段,进入一个生理性的休整时期,往往会出现“秋乏”现象。
处暑时节,对于大部分地区而言,气候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为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人体也处于“阳收阴长”阶段,进入一个生理性的休整时期,往往会出现“秋乏”现象。
处暑节气时对人体的影响
处暑一个相当错乱的节气。暑、寒、湿、燥,各居其位,不分主次,各方势均力敌,但整体实力都不强。
1、暑湿困乏处暑前后,午间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脾为湿困,脾在五脏中不仅帮助胃肠运化水谷,脾还可升清。湿困于脾,则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脾气不升则浊气不降,清轻之气不能上达上焦,浊气也不能下降下焦排除。当然此时的暑湿并不强盛,也只是轻微影响这一功能,并不会产生气体的症状,因此人体仅仅感觉疲乏而已。
2、阳消阴长的困乏前面提到的困乏,残存的暑湿仅仅轻微影响脾升清的功能,且气机尚有肺的代偿,为何产生了困乏的症状呢?
这是因为自然界中阳气开始减少,阳气开始潜藏入地下了。这也是为什么冬天的井水都是温热的原因。在人体内亦是如此,在人体中阳气主动,因此当阳气减少时,身体困乏打不起精神,身体机能减弱。
3、燥热伤津之疲乏中医认为,秋季主燥,燥热易伤阴耗气,阴虚则人体易出现咽干、口干、鼻燥的症状;气虚则人体易出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的症状,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
“拿五经”对抗秋乏出现秋乏的症状也可以采用拿五经的按摩手法。
五指指尖立起,用力点按5-10秒,使点按处出现明显的酸胀感,然后指尖放松,五指垂直向上移动约半厘米的距离,再次用力点按,如此反复点按,自前发际一直点按至后头部颅底,计为一次,共治疗20-30次。
治疗时如遇某个部位的疼痛感较为明显,可用力按下后用指点做揉法一分钟,然后再继续如上操作。
一般情况下,可于每日清晨起床后对镜操作,可疏通头部经脉、清头明目、安神醒脑,不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效果,更可以使头脑清醒,从容应对一天的工作。而在其它时间亦可随时拿拿五经,时间可长可短,可以迅速缓解疲劳,使头脑清醒。
饮食生活习惯也很重要
饮食多养阴润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蜂蜜:“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止痛也”。蜂蜜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润肠通便、解药毒、养脾气、悦颜色的功效。另外还可以多吃一些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早起有助肺气舒畅
处暑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 1 个小时。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多伸懒腰能解乏
工作学习时间长了,伸个懒腰,马上就会觉得神清气爽、舒服自在。即使在不累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轻松。这是因为,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xulei3699;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